
11月10日晚,一位辽宁网友爆料称,在沈阳山姆会员商店的三文鱼冷柜中发现了带针头的针管。事件迅速引发关注,网友晒出的照片显示冷柜已被封闭,时间为11月7日19时,说明文字明确指出“该批次三文鱼和针管已被封存”。11日,门店回应称已上报总部,涉事产品当天就已封存,目前冰鲜三文鱼已恢复销售。
警方也已介入调查,确认针头并非存在于食品包装内部,而是位于冷柜中,初步判断为药物针头,无毒物嫌疑。
但这起事件并非孤例。近期,山姆在网络上频频“翻车”:有消费者吐槽会员服务缩水、商品价格虚高、客服回应敷衍,甚至有网友晒出“山姆会员退卡指南”,表示“花钱买气受,不如退卡清净”。而这次三文鱼冷柜藏针头,更是让人对其食品安全管理产生严重质疑。
山姆作为会员制商超的代表,一直以“高品质”“高标准”自居,但现实却频频打脸。会员制本应是服务升级的代名词,而不是“花钱买特权”的遮羞布。当消费者花几百元人民币购买会员,却连最基本的食品安全都无法保障,这种信任的崩塌是致命的。
从管理角度看,冷柜作为生鲜食品的核心存储区域,理应有严格的巡检机制和异物防控流程。针头事件暴露出门店在日常管理上的疏漏,也反映出总部在危机处理上的迟缓。而在社交平台上,山姆的回应被不少网友批评为“避重就轻”“没有诚意”,进一步加剧了公众的不满。
这不仅是一次食品安全事件,更是一场关于“会员制商业模式”的信任危机。Z世代消费者越来越重视体验与价值感,不再盲目追求品牌光环。我们愿意为好服务买单,但不愿为糟糕体验买教训。
山姆需要的不只是一次公关回应,而是一次彻底的系统反思:如何真正做到“会员优先”?如何保障每一位顾客的食品安全?如何在舆论风暴中重建信任?
这次事件提醒我们,所谓“高端商超”,不是靠装修和包装撑起来的,而是靠每一次细节的守护。冷柜里的一根针头,扎破的不只是三文鱼,更是消费者的信任底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