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10月24日,南非的MeerKAT射电望远镜首次捕捉到来自神秘星际访客——3I/ATLAS的无线电信号。这颗正在穿越太阳系的星际天体,在其周围释放出由氧和氢组成的OH分子,留下了清晰的射电吸收线。哈佛大学教授阿维·洛布(Avi Loeb)表示,这些分子会产生独特的射电特征,正是MeerKAT这类设备能捕捉到的。

此前在9月20日和28日的探测尝试均告失败,而这次成功,得益于3I/ATLAS刚好经过地球轨道平面附近,观测条件更为理想。分析显示,这些OH分子相对于地球的运动速度约为每秒61英里(约每秒98公里),吸收线的宽度也与其表面温度约为-45华氏度(约-43摄氏度)下的分子热运动相符。

更震撼的是,11月9日拍摄的光学图像显示,3I/ATLAS正在向太阳方向和背离太阳方向喷射出巨大的物质流。朝太阳方向的喷流长达60万英里(约96.5万公里),背向太阳的反尾喷流更是延伸至180万英里(约2896万公里),几乎相当于太阳或月亮在天空中的直径。

目前3I/ATLAS距离地球约2.03亿英里(约3.27亿公里),这次观测是首次明确测量其活动范围之广。洛布指出,反尾喷流在约62万英里(约99.8万公里)处才被太阳风阻挡,其动压竟然是太阳风的百万倍。太阳风的流速约为每秒250英里(约每秒402公里),而自然彗星的喷流速度通常远低于此。

根据估算,这种喷流每百万平方英里区域每秒喷出约220万磅(约997吨)物质,每月损失质量高达500亿吨。综合整个喷流区域,喷出的总质量甚至接近3I/ATLAS本体的最小估算质量。若按每立方厘米0.5克的固体密度计算,该天体至少直径3英里(约4.8公里),若其核心在近日点后仍完整,可能达到6英里(约9.6公里)以上。

相比之下,2017年发现的首个星际天体1I/‘奥陌陌’(‘Oumuamua)仅有几百英尺(约百米)大小。3I/ATLAS如此庞大的喷流规模,引发了科学界的深层疑问:如果它是自然形成的彗星,那喷流速度应更慢,且需要数月才能达到目前观测到的距离。

洛布直言:“这些数据对自然彗星的解释非常不友好。”他指出,如此巨大的质量损失、快速亮度变化和庞大体积都透露出异常信号。接下来,哈勃和韦布太空望远镜将在12月19日3I/ATLAS最接近地球时进行光谱观测,测量其喷流的速度、成分和总质量,或将揭示它究竟是普通冰质彗星,还是由某种技术推进系统驱动的“非自然天体”。

此外,美国宇航局的“朱诺号”探测器也将在2026年3月16日靠近这颗星体,届时它将使用双极天线探测低频无线电信号。全球多地天文台也在密切关注3I/ATLAS的动向,部分原因是它的轨迹与1977年著名的“Wow!”信号方向仅相差9度。

这颗星际访客正在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挑战人类对宇宙的认知。它不仅释放出惊人的物质,移动速度也极快,行为模式更是打破了我们对自然彗星的理解。对Z世代来说,这不只是一次天文事件,更像是一次宇宙发来的“灵魂拷问”:我们真的了解星空吗?我们是否准备好面对可能存在的“非自然”访客?在浩瀚宇宙面前,科技与想象力,或许都该重新定义边界。

作者 快讯雷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