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11月10日,“19岁男生因错付车费自杀”一案迎来法院判决。法院裁定司机王某需返还小郭多付的900元车费。这个结果虽在意料之中,却依旧让人心头一紧。
事情发生在今年3月29日,小郭乘车后通过微信转账支付了1010元车费,远超实际金额。事后他多次联系司机王某要求退还多付的部分,却始终未获回应。甚至在3月31日,小郭还专程前往派出所报警。遗憾的是,几天后他选择了轻生。
王某辩称,小郭因手机快没电,主动提出“套现”,他已扣除车费后将900元现金交还。但法院指出,王某未能提供任何证据支持这一说法,且逻辑存在明显漏洞——如果真的退了现金,小郭为何还要发信息索要退款?为何还要报警?法院最终不采信王某的说法,判其返还900元。
这场判决不仅是对事实的还原,更是对小郭清白的确认。王某的辩解,不仅缺乏证据,更显得冷漠和恶毒,仿佛在暗示小郭“想占便宜”。而法院的判决,无疑是在为小郭讨回一个公道。
值得注意的是,小郭的哥哥郭伟并未要求追究王某的刑事责任,只希望对方能退钱并道歉。他说:“我想见到这个司机,然后让他跟我们道歉。”但截至11月10日晚,家属仍未收到这笔钱,更别提一句道歉。
律师表示,王某的行为通常不构成犯罪。因为要构成犯罪,需有明确的故意或过失。而王某拒绝退钱的行为,既没有“逼死”小郭的主观故意,也无法证明他应当预见到小郭会因此自杀,因此不构成故意或过失犯罪。
但这并不意味着王某没有责任。900元或许不是压垮小郭的唯一原因,却可能是最后一根稻草。一个年轻人独自来到陌生城市,却遭遇冷漠和拒绝,最终走向极端,令人心碎。
这起事件引发了网友的广泛讨论。很多人质疑:如果王某当时退了钱,结局会不会不一样?如果他能多一点理解和善意,小郭是否还能活着?
这不仅是一次关于金钱的纠纷,更是一次关于人性的拷问。在服务行业,诚实守信是最基本的职业伦理;在社会中,人与人之间的温暖与善意,可能就是拯救他人的关键。
王某至今未道歉,也未履行法院判决。但他终将面对良知的审判。夜深人静时,那句“对不起”或许才是最沉重的代价。
这件事提醒我们:每一个人都是鲜活的个体,都值得被温柔以待。哪怕是陌生人之间,一个小小的善意,也可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。别让冷漠,成为压垮他人的最后一根稻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