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11月11日,俄罗斯在莫斯科举行备受期待的科技展示,推出号称全国首款由人工智能驱动的人形机器人——AIDOL。然而,这场首秀却以“翻车”收场,现场画面让人直呼尴尬。
机器人伴随《洛奇》主题曲登场,面对约50名记者,先是缓慢走到舞台中央,还挥手示意,气氛一度热烈。但就在挥手的瞬间,AIDOL突然失去平衡,踉跄几步后直接脸朝地摔倒,零件散落在舞台上,场面一度陷入安静。随后,工作人员迅速用黑布遮挡,将机器人拖下舞台。
主办方解释称,事故原因是灯光和校准问题。AIDOL的首席执行官弗拉基米尔·维图欣回应:“这只是学习过程中的一次失误,希望能转化为经验。”有记者透露,开发团队早就预料到机器人在移动方面会有问题,目前它仍是基础版本,后续会不断改进。
据开发方介绍,AIDOL不仅能行走,还能抓取物体、进行交流,目标是未来进入家庭和商业场景。为了让它更接近人类,公司在面部设计和技术上投入了大量资金。
这场“摔倒首秀”也让人联想到去年埃隆·马斯克展示的特斯拉Optimus机器人。马斯克曾在发布会上展示一排售价约3万美元(约人民币21万元)的机器人,声称它们未来能做家务、遛狗、端饮料,甚至陪伴老人。马斯克计划在2026年推出Optimus,售价在2万至3万美元之间(约人民币14万至21万元),并预测到2040年全球可能有100亿台人形机器人。
不过,马斯克也坦言,受特朗普对中国加征关税影响,特斯拉机器人开发遇到供应链难题。中国今年暂停出口重稀土金属及相关磁体,而这些材料是制造机器人高性能电机的关键。业内专家指出,如果失去中国供应链,成本至少会增加50%。
这次俄罗斯AIDOL的“翻车”不仅是技术问题,更折射出全球人形机器人竞赛的残酷现实:炫酷的概念容易吸睛,但真正落地却充满挑战。从供应链到技术迭代,再到伦理和安全,未来的路远比舞台上的几步更难走。
对于我们来说,这不仅是一场科技秀的意外,更是一个提醒:在追逐智能化的浪潮中,别忘了技术背后的人类需求和社会责任。机器人能否成为生活助手,不只是价格和性能的问题,更关乎产业链、国际合作和伦理边界。科技很酷,但别让它只停留在“摔倒的舞台”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