美国一分钱硬币(俗称“分币”)在费城走完了232年的历史。周三下午,美国财政部宣布,最后一枚流通用分币在宾夕法尼亚州费城铸造完成,由美国财政司司库布兰登·比奇亲手敲下终结一击。铸币局代理局长克里斯蒂·麦克纳利表示:“今天,我们庆祝分币制造232年的历史。虽然生产结束,但它在美国故事中的意义将继续存在。”

分币曾是美国日常生活的重要角色,从建国初期到现代,它见证了经济变迁。然而,随着消费习惯和经济现实的变化,继续生产分币已不再可行。过去十年,制造一枚分币的成本从1.42美分(约合人民币0.10元)飙升至3.69美分(约合人民币0.27元),远超其面值。去年,财政部因分币生产亏损高达8500万美元(约合人民币6.2亿元)。目前,美国仍有约3000亿枚分币在流通,远超商业所需。

停产决定在今年5月敲定,原因很直接:一枚分币的制造成本是其面值的四倍,经济账算不过来。虽然停产能为财政部省下一笔钱,但也带来新问题——镍币。前美国铸币局局长雷特·杰普森直言:“取消分币会增加镍币使用,而镍币的亏损比分币更严重。”

这不仅是货币政策的调整,更是消费文化的转折。分币曾象征“积少成多”,如今却因“买不到任何东西”而失去意义。它的退场提醒我们,时代在变,连货币也要跟上效率和成本的逻辑。

从Z世代视角看,这事挺有意思:我们习惯电子支付,零钱几乎成了“古董”,分币的消失只是纸币硬币退场的序幕。未来,或许连现金都只是博物馆里的展品。问题来了:当货币彻底数字化,我们还能保持对金钱的真实感吗?还是说,价值本身也会变得更虚拟、更抽象?

作者 快讯雷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