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1月13日,成都成华区驷马桥路附近被市民爆料:有人凌晨运来大量猪肉,直接在马路边地面上分割处理,场面让人直呼“后怕”。14日凌晨,成华区综合执法局联合市场监管、农业水务、街道和派出所等多部门,组成30多人调查组进行现场巡查。

调查组在市民举报的点位蹲守时未发现猪肉摊贩,但在二环路北四段附近发现类似情况。执法人员检查后确认,对方提供的检验合格证和票据均真实完整,猪肉来源于眉山市洪雅县,目的地是金牛区沙河源街道的友联市场动物产品加工厂。

工作人员解释,这些摊贩选择在路边分割,是因为附近曾有冻库,零售商习惯在此交易。但这种行为明显不合适,既影响市容,又存在食品安全隐患。调查组当场对摊贩进行教育,要求其立即驱离并前往正规市场进行处理。执法部门表示,后续将加强夜间巡查,防止类似情况再次发生。

这起事件引发网友热议:“凌晨马路边分肉,食品安全谁来保障?”“票据合格不代表操作环境安全!”不少人担心,地面分割猪肉不仅卫生条件差,还可能带来疾病传播风险。

深层原因在于:部分批发商为了节省成本和时间,选择在非正规场所处理肉类;而监管部门夜间执法难度大,导致漏洞出现。

改进建议:

  • 加强夜间巡查频率,形成常态化监管,避免“一阵风”执法。
  • 推动肉类交易集中化,完善冷链和分割场所标准,减少路边操作空间。
  • 对违规行为建立处罚机制,提升违法成本,形成震慑。

这件事提醒我们,食品安全不仅是企业和监管部门的责任,更关乎每个人的健康底线。看似“方便”的行为,背后可能是巨大的风险。

如果你凌晨路过看到这样的场景,会选择拍照举报,还是默默走开?你觉得,食品安全监管该如何做到“无死角”?

作者 快讯雷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