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11月13日,一段“航班头等舱乘客被玻璃扎伤”的视频冲上热搜。事件发生在首都航空一航班上,当事人李先生称,自己花了984元购买哈尔滨飞石家庄的头等舱机票,却在飞机即将落地时,因扶直座椅靠背,左手中指被座椅腿托附近的玻璃碎片扎伤。
李先生第一时间向乘务长反映,机组人员帮他简单包扎,并承诺后续由地面处理。由于航班还有后续航段,他同意了地面处理方案。但当他提出要带走扎伤自己的玻璃碎片作为证据时,机组拒绝。
落地后,机场工作人员仅做了基础消毒,并建议李先生自行去医院检查,费用由航空公司承担。但李先生担心玻璃来源不明,存在感染风险,希望退票并获得精神损失赔偿,却被拒绝。航司客服要求他必须提供医药费和误工证明,才能进行赔偿,精神损失费则“尽力协助申请”。
李先生无奈表示:“事情发生到现在,没有专人联系我处理,我不能自己花钱去看病,还要耗费大量时间。”他担心传染病潜伏期的不确定性,情绪焦虑。
首都航空回应称,已多次沟通但未达成一致,退票无法办理,因为航段已完成。赔偿需凭证,精神损失费没有明确标准,只能申请。至于玻璃碎片是否留存,航司表示需进一步了解机组情况。
这起事件引发网友热议:“头等舱还藏暗器?”“花近千元买票,结果买来一身后怕。”不少人质疑航空公司应承担更多责任,不仅是医药费,还包括对乘客心理和时间损失的补偿。
从管理角度看,这暴露出航空安全细节的漏洞:座椅检查是否到位?碎片为何会出现在乘客触手可及的位置?航空公司在应急处理和后续沟通上也显得流程僵硬,缺乏人性化。
改进建议:
- 航司应加强机舱安全检查,尤其是头等舱等高价位座位,避免类似隐患。
- 建立快速理赔通道,减少乘客维权成本,提升服务体验。
- 对精神损失等非直接经济损失,制定合理补偿机制,体现企业责任感。
这件事提醒我们,所谓“高端服务”,不仅是座椅宽敞、餐食精致,更是安全和尊重。对乘客而言,花钱买的不只是舒适,更是安心。
如果你遇到这种情况,会选择硬刚维权,还是认栽自费?你觉得航司该不该赔精神损失费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