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11月17日,一则寻人帖在社交平台刷屏:23岁的中国留学生和珺仪在美国失联超过三周,家人焦急万分。她是波士顿大学经济学和数学专业的学生,身高约1米8,体重70公斤,9月搬到马萨诸塞州阿灵顿居住。
根据家属描述,10月23日是他们与女儿最后一次联系,当时她仅回复了一条简单短信,之后电话、微信全部失联,连信用卡消费记录也停了。波士顿大学在9月就发现她未到校上课,朋友约她吃饭也被爽约,之后彻底联系不上。家人怀疑她可能因焦虑、压力等问题选择自我封闭,但目前没有任何确切线索。
11月14日,父母已从中国赶到美国,正在配合当地警方和中国驻纽约总领事馆寻找。警方表示,波士顿大学警察局和波士顿市警察局已介入调查,但目前仍未找到人。家属坦言,今年她和家人的沟通本就不多,但至少能通过消费记录知道她的动态,这次完全断了,情况让人心里发凉。
这件事真的让人后怕。留学在外,很多人看到的是光鲜的朋友圈,背后却可能是孤独、压力和焦虑的暗流。一个人撑不住的时候,选择消失,可能不是任性,而是无声的求救。我们总说“留学是成长”,但成长不该以失联为代价。
这次事件提醒我们,留学生的安全和心理健康不能只靠个人硬撑。学校要有更完善的出勤和预警机制,发现异常及时联系家属;领事馆和社区也要建立更高效的协作网络,别让家长跨越半个地球才知道孩子失踪;而我们自己,如果身边有人留学,别只问成绩,多问一句“你还好吗”,这可能比任何安慰都重要。
在这个时代,压力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,但生命比一切都重要。希望她平安,也希望这样的故事不再重演。你觉得,留学圈是不是该把“心理安全”放在和学业同等重要的位置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