河北青龙满族自治县凉水河乡清河沿村,最近因为一种名叫“抽水吸金”的操作彻底火了。村民们发现地下水里竟然含有金子,于是疯狂打井抽水,把水抽上来后流经装有活性炭的铁桶,金子就被吸附在炭上,废水直接排入河道。等活性炭更换下来,再经过焙烧等工序,就能提炼出黄金。听起来像电影里的剧情,但这是真实发生的事。

有人一年抽水用电量高达9.6万度,电费花了7.7万多元,但收入却轻松几十万甚至上百万。这样的利润,谁不心动?于是整个村子都陷入了淘金狂潮,甚至有人说:“这比打工强太多了!”但问题是,这些水都是无偿抽取的地下水,属于国家资源,村民们的行为已经涉嫌违法。

记者联系了青龙县生态环境分局,工作人员回应称,处理这事一直是政府牵头,涉及多个部门,他们只是配合。凉水河乡政府则表示“不方便回答”。不过,处罚已经开始出现:今年8月,水务局对一名村民王某开出2.3万元罚单,原因是未取得取水许可证,非法抽水,平均每天取水30立方米。乡政府也在村民群里发布告知书,要求立即停止违法行为,否则将限电停电并追责。

然而现实很魔幻:10月记者再去现场,发现村民不仅没停手,反而继续开挖新井。告知书成了“摆设”,执法似乎没能压住这股淘金热。村民们说得很直白:“如果算上地下水的成本,谁还干这个?但现在水是免费的,当然拼命抽。”

这件事暴露出几个问题:第一,地下水安全已经亮红灯,过度抽取会导致水位下降甚至生态破坏;第二,监管难度大,乡政府、县水务局多次发文、处罚,但执行力不足;第三,暴利诱惑下,法律意识被彻底忽视,大家只盯着眼前的钱。

说实话,这种现象让我想到一个词:短视。为了几块金子,拿未来的水资源去换,真的值得吗?Z世代看这种事,心里会觉得荒诞:我们天天喊环保、喊可持续,结果现实里有人为了快钱把地下水抽干。是不是该反思一下,为什么在农村,法律和环保观念这么难落地?是不是该让资源成本真正算进账,让违法成本高到没人敢碰?

如果你是当地人,你会怎么选?继续“抽水吸金”,还是守住水源?这不仅是一个法律问题,更是一个价值选择。

作者 快讯雷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