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这事发生在上海,一名叫刘女士的员工,因为在一个十几人的微信群里跟同事吐槽领导,结果整件事直接炸裂。群里大家聊到领导的私生活,刘女士顺嘴跟了一句“彩旗飘飘”,没想到群里有人把聊天记录转发出去,最后传到领导手里。更离谱的是,领导在公司大会上当众宣读聊天记录,场面一度社死。
公司随后以“恶意攻击、损害公司声誉”为由,直接把刘女士开除了,还强调微信群十几个人算“公共场合”,她的言论属于严重违规。刘女士不服,觉得自己只是随口附和,传播范围有限,真正让事情发酵的是领导公开宣读聊天记录。于是她把公司告上法庭,要求赔偿10万余元。
法院审理后认为,公司开除确实太狠了。微信群虽然不是一对一,但也算相对封闭空间,刘女士不是话题发起者,只是附和,言论虽不当,但属于茶余饭后闲聊,不足以认定为严重违反规章制度。事态扩大是因为领导处理方式不当,而非刘女士主动传播。最终,法院判公司违法解除劳动合同,赔偿刘女士10万余元。
这事看下来,真的让人感慨:职场八卦风险太高,尤其在数字时代,聊天记录随时可能“裸奔”。但公司处理方式也很值得反思,领导当众宣读聊天记录,不仅让当事人社死,还把内部矛盾公开化,结果自己也被判赔钱。对于企业来说,管理不是靠“杀鸡儆猴”,而是要建立合理的沟通机制,避免员工情绪积压到只能靠私下吐槽来释放。
从个人角度,Z世代更在意情绪安全和表达自由,但这不代表可以无底线八卦。职场不是朋友圈,任何言论都有可能被放大,甚至成为法律纠纷的导火索。对公司来说,规章制度不能变成“紧箍咒”,否则只会加剧员工的不满,最终伤害企业文化。公平、尊重和透明,才是职场真正的底色。
你怎么看?如果是你,遇到这种情况会选择沉默、私聊,还是直接跟领导沟通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