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一家鸵鸟农场,近日爆出惊人事件:314只鸵鸟被政府以“禽流感”为由集体扑杀,场面如“战场”,而农场主却坚称,这一切是为了掩盖他们正在进行的抗病毒医学研究。
这家名为“环球鸵鸟农场”(Universal Ostrich Farms)的农场由凯蒂·帕西特尼(Katie Pasitney)和她母亲凯伦·埃斯佩尔森(Karen Espersen)共同经营。她们表示,农场正在开发一种来自鸵鸟蛋黄的抗体疗法,已在实验室中被证实能中和99.9%的新冠病毒颗粒,并正被制成鼻喷剂和口罩等产品。
帕西特尼称:“我们去找政府申请资金支持,结果不久后就突然爆发禽流感。”她质疑这场疫情是“借口”,目的是阻止他们的研究成果面世。
事件始于2024年12月,加拿大食品检验局(CFIA)接到匿名举报称农场有鸵鸟死亡。检测发现其中两只感染了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5N1。随后,CFIA下令扑杀全部鸵鸟。尽管农场主试图通过法律手段阻止,但最终在2025年8月败诉。
2025年11月6日晚上6点,帕西特尼听到数百声枪响,鸵鸟被集中在围栏内执行“枪决”,部分甚至被斩首。她形容现场如“战争废墟”,许多鸵鸟已养超35年,甚至有名字。
她愤怒表示:“他们可以隔离、检测、观察,但他们选择了屠杀。没有检测、没有流程,全是惩罚性的表演。”
CFIA则回应称,所有行动均符合国际动物健康标准,目的是控制疫情、保护公共健康和加拿大家禽产业。每只被扑杀的鸵鸟都将获得赔偿。
埃斯佩尔森与合作伙伴戴夫·比林斯基(Dave Bilinski)曾与加拿大东部实验室合作,利用鸵鸟强大的免疫系统开发抗体疗法。她解释:“我们用灭活新冠病毒接种母鸵鸟,两周后她体内产生抗体,再过两周就能在蛋中提取。”
他们的研究方向与日本京都府立大学和Ostrich Pharma USA的项目类似,后者已将鸵鸟抗体应用于口罩、鼻喷剂甚至糖果中。大阪的临床试验也在测试鸵鸟抗体鼻喷剂用于预防院内感染。
农场曾报告,2025年4月起已有100天未出现鸵鸟死亡或呼吸道感染,并认为鸵鸟已形成“群体免疫”。但最终,政府仍以防止病毒扩散为由执行清场。
值得注意的是,实验室检测发现此次禽流感为一种新型病毒株D1.3,此前曾在美国俄亥俄州一名家禽工人身上发现过人类感染案例。
这场事件不仅是一次公共卫生危机,更是一次科技伦理与政府行为的冲突。帕西特尼的控诉引发公众对科研自由、政府透明度以及动物保护的深层次讨论。
Z世代视角下,这不仅是一次“鸵鸟被杀”的新闻,更是对“创新是否能被保护”的质疑。在一个讲求效率与控制的系统中,个体的探索是否总会被牺牲?当科研与政策发生冲突,我们是否有足够的机制去保护那些“可能改变世界”的小团队?

这场风波提醒我们:科技进步不只是实验室里的数据,更是制度、信任与人性的博弈。而每一只被杀的鸵鸟,或许都代表着一个被扼杀的可能性。